服务热线:150-3840-6288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蛋鸡组织滴虫病的临床症状 蛋鸡组织滴虫病的防

时间:2019-05-10来源:本站浏览次数:167

  组织滴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于蛋鸡体内寄生有原生动物中的火鸡组织滴虫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肝脏发生坏死以及盲肠出现溃疡。另外,又由于有些病鸡在病程后期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头部皮肤、肉髯及冠明显发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鸡组织滴虫病的临床症状 蛋鸡组织滴虫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特点

  组织滴虫分为组织型和肠腔型,其中组织型寄生在细胞内,肠腔型寄生在主盲肠腔的内容物中,虫体在外界环境中可生存长达2~3年,当健康鸡误食含有虫体的粪便后就会发生感染。该病主要的传染途径是经由盲肠内寄生的异刺线虫的卵传播。当有异刺线虫寄生时,部分卵内就会带有组织滴虫,从而使其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如果外界环境适宜.虫卵就会发育,并具有感染性,健康鸡吞食后就会感染,并可在盲肠大量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到达肝脏内寄生为害。该病多发生在2周龄的雏鸡和育成鸡,全年均可发生,但是多发生在春夏季节,秋冬季节因鸡舍内潮湿,鸡群拥挤,通风不良等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发生此病,该病的死亡率高,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通过粪便以及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土壤均可进行传播,蚯蚓、蟋蟀等也会成为带虫者。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15-21天,最短的为5天,在感染初期病鸡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鸡开始变得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爱活动,呆立在角落处,嗜睡,身体蜷缩,羽毛变得松乱没有光泽,双翅下垂,头部插到翅膀下,呆立不动,腹泻,会排出淡黄色、灰绿色或者淡绿色的稀粪,有时还会排泄带血的稀粪,随着病情的加重,病鸡开始出现贫血.体质逐渐的消瘦,有些病鸡会呈踩高跷的步态。慢性病例的病鸡会排硫磺色粪便,有的还会有带血的盲肠排泄物,急性经过的病鸡,粪便中会带血或者排全血便,有恶臭味,头部的皮肤呈蓝紫色或黑色,肉髯以及鸡冠为黑色,因此又可称黑头病,可视黏膜呈苍白。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可达50%左右。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主要的病理变化发生在盲肠和肝脏。一侧或者双侧的盲肠肿大、变粗,肠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肠内充满有干酪样的凝固物,横切盲肠可见切面为轮层状,中心有黑红色的血凝块,中间为灰白色或者淡黄色的干酪样的渗出物和坏死物,外层是肠壁。盲肠黏膜坏死,出血,明显的增厚并形成溃疡面,严重时还会出现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最急性病例不但盲肠黏膜严重出血,而且肠腔内还充满了血液;肝脏病变表现为肿大,颜色变浅,质地脆弱,在表面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黄绿色或者灰绿色的溃疡面。溃疡的中心为淡黄色,边缘为灰色,有辐射状坏死条纹。有的病鸡坏死灶还会发生融合而形成较大的花环状或者片状的坏死区,并且坏死区逐渐向肝实质发展。肾脏和脾脏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4、诊断方法

  依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的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方法为取病鸡的新鲜粪便,或者取适量肝组织和盲肠表面上的黏液,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滴在载玻片上,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视野中有大量呈卵圆形或网形的虫体,并且在一端有鞭毛,可进行有节律的钟摆状运动;取盲肠黏膜刮取物抹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再经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蓝色虫体。在瑞氏染色后的肝病理变化组织切片中可镜检发现组织滴虫,同时进行细菌学以及球虫检查没有细菌和球虫,则可确诊为组织滴虫病。

  5、防治措施

  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盲肠体内的异刺线虫虫卯,并且主要是通过粪便传播,所以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减少虫卵的数量,降低疾病传播的几率。因此要加强鸡舍的卫生清理工作,及时清理舍内的粪污及杂物,并要求严格的消毒,包括地面、栏舍、工具以及带鸡消毒的工作。同时要控制好鸡舍内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防止鸡群过于拥挤,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舍内过于潮湿,勤换垫料,粪便采取堆积发酵的方式可将虫体彻底的消灭。给鸡群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饮用水的充足且清洁。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以及一些酶制剂可减少发病的几率。定期对鸡群驱虫,以切断传染媒介。另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甲硝唑进行药物预防,添加量为200 mg/kg,连续使用5天,停药3天后再连续使用7天,此为1个疗程,需3~5个疗程。

  对于发病鸡群要及时的隔离治疗,可给病鸡口服1-2片甲硝唑,再滴入口腔5-10 mL的糖盐水,每天2次,早晚各1次,连用5天,停药3天后再连用2个疗程;或者可滴入口腔3-10滴的1%的呋喃唑酮滴液,每天早晚上各1次,连用4天,停药3天后再使用2个疗程。对于大群发病的鸡群可在饲料中添加0. 060/的呋喃唑酮,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60 mg的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连喂2天,然后再饲喂0.04%的呋喃唑酮,每千克添加40mg的维生素C的饲料5天,停药3天后,接着饲喂含0. 04%呋喃唑酮的饲料,连喂5天,同时饮用添加电解多维的饮水。

  疾病简介

  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也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它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多发于雏鸡和雏火鸡,成年鸡也能感染,但病情较轻;野鸡、孔雀、珠鸡、鹌鹑等有时也能感染。

  病原:火鸡组织滴虫为多样性虫体,大小不一。非阿米巴阶段的火鸡组织滴虫近似球形,直径为3~16µm。阿米巴阶段虫体是高度多样性的,常伸出一个或数个伪足,有一个简单的、粗壮的鞭毛,长6~llµm;有一个大的小楣和一根完全包在体内的轴刺;副基体呈V 形,位在核的前方;细胞核呈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2.2cm×1.7cm。

  在组织切片中,组织滴虫没有鞭毛,它可以下列几种不同阶段存在:(1)“侵袭”阶段的虫体存在于病变边缘地区,虫体大小为8~17µm,呈阿米巴形,可形成伪足。(2)“营养性”阶段的虫体较大,大小为12~21µm,数目更多,成簇地出现在变性组织的空泡中;(3)第三阶段的虫体存在于陈旧的病变中,有嗜伊红性,虫体较小,可能是一种变性型虫体。

  生活史:本虫的连续存在是与异刺线虫(又称盲肠虫)和普通存在于鸡场土壤中的几种蚯蚓密切相关联的。寄生于盲肠内的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体内,在其卵巢中繁殖,并进入卵内。当异刺线虫卵排到外界后,组织滴虫因有虫卵卵壳的保护,故能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很长时间,成为重要的感染源。火鸡雏和雏鸡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生于夏季,3~12 周龄时的易感性最强,死亡率也最高,成年鸡多为带虫者。蚯蚓充当本虫的搬运宿主。蚯蚓吞食土壤中的鸡异刺线虫虫卵后,组织滴虫随同虫卵进入蚯蚓体内,并进行孵化,新孵出的幼虫在组织内生存到侵袭阶段,当鸡吃到这种蚯蚓时,便可感染组织滴虫病,因此蚯蚓起到一种自养鸡场周围环境中收集和集中异刺线虫虫卵的作用。在气候和土壤类型适合异刺线虫和蚯蚓生存的牧场,若要预防组织滴虫病的发生,必须将蚯蚓的作用问题也考虑在内。

  虽然火鸡和鸡可吞食粪便中活的组织滴虫而直接感染,但由于活的虫体非常脆弱,排出体外后数分钟即发生死亡,因此在生产上直接感染的方法是难以发生的。

  流行病学

  许多鹑鸡类都是火鸡组织滴虫的宿主。火鸡、鹧鸪和翎鸽、松鸡均可严重感染组织滴虫病,并发生死亡;鸡、孔雀、珍珠鸡、北美鹑和雉也可被感染,但很少呈现症状。曾发现不同品种的鸡易感性也有所不同。在鸡和火鸡,易感性都随年龄而有变化,最大的易感性在鸡是4~6 周龄,火鸡是3~12 周龄。

  宿主对感染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它受易感性和感染方法及感染量的影响。死亡率常在感染后大约第17 天达到高峰,然后在第4 周末下降。有人报道,火鸡饲养在受鸡污染的地区时,曾有89%的发病率和70%的死亡率。易感火鸡的人工感染的死亡率可达90%。虽然鸡的组织滴虫病的死亡率一般较低,但也有死亡率超过30%的报道。在我国关于鸡组织滴虫病呈零星散发,但却是各地普遍发生的、常见的原虫病。

  临床症状

  本病是由于组织滴虫钻入盲肠壁繁殖后进入血流和寄生于肝脏所引起的。组织滴虫病的潜伏期为7~12 天,最短为5 天,最常发生在第11 天。病鸡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以至废绝,羽毛蓬松,翅膀下垂,闭眼,畏寒,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严重者粪中带血,甚至排出大量血液。病的末期,有的病鸡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发绀,因而有“黑头病”之称。病程通常为1~3 周。病愈康复鸡的体内仍有组织滴虫,带虫者可长达数周或数月。成年鸡很少出现症状。

  病理变化

  组织滴虫的主要病变发生在盲肠和肝脏,引起盲肠炎和肝炎,故有人称本病为盲肠肝炎。一般仅一侧盲肠发生病变,有时为两侧。在感染后的第8 天,盲肠先出现病变,盲肠壁增厚和充血。从粘膜渗出的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充满盲肠腔,使肠壁扩张;渗出物常发生干酪化,形成千酪样的盲肠肠心。随后盲肠壁溃疡,有时发生穿孔,从而引起全身的腹膜炎。肝脏病变常出现在感染后的第10天,肝脏肿大,呈紫褐色,表面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局限性圆形的、下陷的病灶,直径达lcm,达豆粒大至指头大。下陷的病灶常围绕着一个成同心圆的边界,边缘稍隆起。在成年火鸡和鸡,肝的坏死区可能融成片,形成大面积的病变区,而没有同心圆的边界。鸡的肝脏病变常常是稀疏的或者没有,盲肠的病变也没有火鸡那样广泛。

  在受害初期,盲肠壁充血和异嗜细胞浸润,这种变化可能是对细菌、组织滴虫和异刺线虫幼虫的联合反应。感染后第5~6d,在固有层和粘膜肌层之间,可见到数量众多的组织滴虫,呈灰白色淡染的卵圆型小体。同时,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异噬细胞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盲肠内有一个由脱落上皮、纤维素、红细胞和白细胞以及盲肠内容物共同组成的肠芯。肠芯最初形状不定,略带红色,大约到12d 时,成为由连续一层层渗出物浓缩而成的一种分层、坚硬、淡黄色的物体。第12~16d 时,盲肠组织中出现巨细胞,凝固性坏死和组织滴虫的侵害可延伸到肌层,接近浆膜。大约第17~21d,肌层中的组织滴虫减少,主要集中到浆膜层附近。大量巨细胞形成,并可能出现显著的肉芽肿,凸出于浆膜面。康复以后,陈旧的病变以分散于组织中的淋巴样中心为特征。进而可发生肠芯被排出和上皮再生,但盲肠壁异常薄,隐窝变浅。肝脏早期的显微病变出现在感染后第6~7d,在靠近肝门静脉处有成小簇的异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很少见到组织滴虫。大约在10~14d,病变扩大,某些部位融合成片,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广泛浸润,异嗜细胞数量中等。病变中心的肝细胞坏死和崩解。在靠近病变外围区域的陷窝中可见到单独或成簇的组织滴虫。从感染后14~21d,坏死逐渐加重,结果形成只有网状物质和细胞碎片的大面积区域。在这个阶段,组织滴虫通常呈小体状出现在巨噬细胞内。如果康复,在纤维变性区和肝细胞再生处,仍保留有淋巴细胞性病灶。

  诊断鉴别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组织滴虫病的特异性肉眼病变和临诊症状便可诊断。但在并发有球虫病、沙门氏菌病、曲霉菌病或上消化道毛滴虫病等时,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检查出病原体方可确诊。病原检查的方法是采集盲肠内容物,用加温至40℃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作成悬滴标本镜检。如在显微镜旁放置一个白热的小灯泡加温,即可在显微镜下见到能活动的火鸡组织滴虫。

  诊断此病一般是以生前排出特征性硫磺色粪便,剖检肝脏典型坏死灶及盲肠的干酪样肠芯和肿大变化为依据。但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以排除侵害盲肠和肝脏的其他因素的感染。同时,组织滴虫可与球虫、蛔虫、隐孢子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诊断时应注意区别。

  虫体检查是本病确诊的依据。采用刚扑杀或刚死亡的病禽的肝组织和盲肠粘膜制作悬液标本,在保温的显微镜台上观察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圆型的虫体,以其特有的急速的旋转或钟摆状态运动,虫体一端有鞭毛,若维持在30~40℃还可见到虫体的伪足。也可作肝组织触片检查虫体。用肝组织和盲肠制作石蜡切片时,组织滴虫在HE 染色时虫体着色较淡,以单个、成群或连片的形式存在于坏死的组织中,虫体大小为5~20ìm。

  防治措施

  由于组织滴虫是通过异刺线虫卵传播的,所以有效的预防在于减少或杀灭这些虫卵。阳光照射和排水良好的鸡场可缩短虫卵的活力,因而利用阳光照射和干燥可最大限度地杀灭异刺线虫虫卵。雏鸡应饲养在清洁而干燥的鸡舍内,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以避免感染本病。另外应对成年鸡进行定期驱虫。鸡与火鸡一定要

  分开进行饲养管理。对鸡的组织滴虫病可用药物进行防治,常用的药物有下列几种。

  1.痢特灵

  2.甲硝哒唑

  3.二甲基咪唑(Dimetridazole)

  4.卡巴胂(Carbarsone)

  5.异丙硝咪唑(Ipronidazole)

  6.硝苯胂酸(Nitrasone) [1]



官方微博

Copyright 2014 www.jinxingmuye.cn 河南金兴养殖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河南省西平县二郎街往北500米107路西
联系电话:150-3840-6288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6032071号-1  豫公网安备 41172102000107号